党员初心:87岁郑福来坚持67年义务讲述卢沟桥抗战历史
2018年07月02日 14:50:18
6月27日,时年87岁的郑福来在卢沟桥上为游客讲解卢沟桥的历史文化:“出京都,进京都,卢沟桥上的狮子给人一种祥和的感觉。狮子是吉祥物,小脑袋的狮子是金代的,现在都826岁了……”(图片来源:tuku.qianlong.com)。千龙网记者 耿子叶摄
6月27日,北京市丰台区室外温度逼近40℃,时年87岁的郑福来仍旧坚持一天到卢沟桥上两趟,为各路游客讲解一番,回到家已是晚上8点,坐在书桌前写资料也是例行多年的习惯。
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改变中国?因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,引领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,忠实地信仰了马克思主义,通过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。中国共产党承前启后,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,同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,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、时代化,把马克思主义推进新的意境。”
这,只是郑福来书桌上一本本中国共产党知识学习笔记中的一页。关于党的知识和观点他都亲手记下来,也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里。
“最早的时候用纸写,都是一张张的,后来镇里给我送了笔记本,就改为用本写,现在就是一本本的。”翻开书架上成沓的笔记纸张,时光回到2007年7月7日,郑福来写笔记的那天,“惨痛的历史一段一段渗在心中,我要把过去沉重灾难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,我担心他们经不起种种诱惑,要让他们了解一下老一辈人经过的伤痛……”
1952年12月,郑福来入党,同年被当选为卢沟桥第一届镇长。“经过区委党组织工作人员介绍,党训班批准我入党,解放前卢沟桥没有党支部,解放后,由外边调来的几个党员和几个新加入共产党的党员成立新的党支部。”
在郑福来仅存的那本中国共产党北京市丰台区组织材料(1949—1987)上明确记载着:“1952年底,在卢沟桥镇成立党支部,加强党对该镇工作的领导,郑福来任卢沟桥镇党支部书记。”
“之前代理支部书记,转正之后正式担任党支部书记。”郑福来对66年前入党的情节记忆犹新,“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,拥护党的纲领,遵守党的章程,履行党员义务,执行党的决定,严守党的纪律,保守党的秘密,对党忠诚,积极工作,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,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,永不叛党。”
从入党第一天至今,66年时间,郑福来的初心未曾改变。身为土生土长的卢沟桥人,家住卢沟桥桥西街,与曾经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军队29军第三营驻地岱王庙一路之隔。1948年底,卢沟桥解放,党的军管会部队到卢沟桥开会宣传发动群众,每到吃饭的时候,部队的军人们端起碗来都要喊一句口号:“宁当战死鬼,不当亡国奴!”“这些饭食百姓供给,我们应当为百姓努力,日本强盗国民之敌,保卫国土我辈天职。”曾经,战士们慷慨激昂的誓词依旧萦绕在郑福来的耳边。
“不接受老百姓的一针一线。”在实际工作中,每一位军队的战士都时刻秉持这个信条。当年,中国共产党驻扎军队的一言一行,小小的郑福来都耳濡目染。他至今都记得,战士小刘生病,父亲蒸了一锅白薯给他送过去一些,结果遭到纪律组长的审查,事情惊动了连长和指导员,“大爷这是我们解放军的纪律。”父亲说:“战士们平时为我们挑水干活,况且小刘还有病在身,你们谁都得吃这锅白薯。”在父亲的坚持下,最终战士们提议用自己吃的高粱米饭和父亲蒸的白薯作交换,部队领导才勉强接受。“后来部队南下的时候,我父亲还因此掉了眼泪。”郑福来说,“这就是军民鱼水情,在整训短暂时间里,解放军军队和老百姓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。”
“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,和老百姓是一家人。老百姓是养鱼的水,八路军在水里生。老百姓没路走,八路军是开路的人,老百姓八路军是一家人。”
1949年,郑福来17岁。同年3月,永定镇成立人民政府,郑福来出任永定镇民政委员,父亲的支持也让他坚定了自己的选择。10月1日,郑福来以永定镇公安委员、民政委员的身份带领七八个工作人员到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。“母亲给我烙了两张饼,煮了四个鸡蛋,我们凌晨夜里启程,坐着拉货的火车进京参加典礼。当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出现时,下边的人齐声喊‘毛主席万岁!’毛主席就喊‘人民万岁!’毛主席宣布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中国人民站起来了!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。”
作为一名中国人,郑福来经历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,从富起来到强起来。对党的理解日积月累,每天晚上七点的新闻联播、每期的《求是》杂志、每一份党章文件他都反复钻研,亲手做笔记,摘抄干货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,郑福来将这些知识内化于心,外化于行。从1951年开始,郑福来便在卢沟桥上义务为人们讲述卢沟桥的抗战历史、曾经日军的暴行,至今,已经坚守了67年。
“有的人就问我了,这么大岁数为什么还要如此坚持到卢沟桥为游客讲解?我说因为我是党培养教育成长起来的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,也是最好的清醒剂。作为‘七七事变’的亲历者,我要把这段历史讲给每个中国人听,传承先烈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。这是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,活着就要坚守我的‘阵地’。多活一天我就多讲一天,要是能活到100岁,我就讲到100岁!”
4月22日,接待游客30人;
4月24日,小学生30人;
5月17日,北外附小学生40人;
……
“记不过来哟,后来干脆也不记了。”
卢沟桥义务讲解员是郑福来对自己的定位。67年时间,郑福来接待了70多个国家的外宾、媒体记者和数以万计的参观者。去军营、学校、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做讲解,郑福来也从不收钱。
在义务讲解过程中,郑福来不断积累。“宛平城内躏铁蹄,卢沟晓月倍凄凄。受尽八年亡国苦,国耻民仇牢牢记。”从1982年《忆七七》起,郑福来开始写诗留存那段历史,现在这些诗集手稿堆满了他的书桌。他还通过走访当地老人了解卢沟桥的历史故事,撰写了40篇关于卢沟桥的神话故事。渐渐地,郑福来成为最熟悉卢沟桥历史的“活标本”。凭借对卢沟桥传说民间文学的贡献,2015年,郑福来被评为第四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。
“出京都,进京都,卢沟桥上的狮子给人一种祥和的感觉。狮子是吉祥物,小脑袋的狮子是金代的,现在都826岁了……当年,卢沟桥是九省御路,北京通往华北的咽喉要道,所以日本人爆发七七事变,要抢占卢沟桥和宛平城……”伴着落日的余晖,郑福来为游客的讲解迎来阵阵掌声。(文/千龙网记者 耿子叶)
6月27日,北京市丰台区室外温度逼近40℃,时年87岁的郑福来仍旧坚持一天到卢沟桥上两趟,为各路游客讲解一番,回到家已是晚上8点,坐在书桌前写资料也是例行多年的习惯(图片来源:tuku.qianlong.com)。千龙网记者 耿子叶摄
2016年6月,郑福来被评为宛平城地区2016年度“优秀共产党员”(6月27日摄 图片来源:tuku.qianlong.com)。千龙网记者 耿子叶摄
2017年3月,郑福来被授予“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”荣誉称号(6月27日摄 图片来源:tuku.qianlong.com)。千龙网记者 耿子叶摄
6月27日,北京市丰台区室外温度逼近40℃,时年87岁的郑福来仍旧坚持一天到卢沟桥上两趟,为各路游客讲解一番:“当年,卢沟桥是九省御路,北京通往华北的咽喉要道,所以日本人爆发七七事变,要抢占卢沟桥和宛平城”(图片来源:tuku.qianlong.com)。千龙网记者 耿子叶摄
6月27日,北京市丰台区室外温度逼近40℃,时年87岁的郑福来仍旧坚持一天到卢沟桥上两趟,为各路游客讲解,伴着落日的余晖,郑福来为游客的讲解的迎来阵阵掌声(图片来源:tuku.qianlong.com)。千龙网记者 耿子叶摄
从1982年《忆七七》起,郑福来开始写诗留存那段历史,现在这些诗集手稿堆满了他的书桌。他还通过走访当地老人了解卢沟桥的历史故事,撰写了40篇关于卢沟桥的神话故事。渐渐地,郑福来成为最熟悉卢沟桥历史的“活标本”(6月27日摄 图片来源:tuku.qianlong.com)。千龙网记者 耿子叶摄
“宛平城内躏铁蹄,卢沟晓月倍凄凄。受尽八年亡国苦,国耻民仇牢牢记。”(6月27日摄 图片来源:tuku.qianlong.com)。千龙网记者 耿子叶摄
1952年12月郑福来入党,同年被当选为卢沟桥第一届镇长。图为郑福来的退休证(6月27日摄 图片来源:tuku.qianlong.com)。千龙网记者 耿子叶摄
渐渐地,郑福来成为最熟悉卢沟桥历史的“活标本”。凭借对卢沟桥传说民间文学的贡献,2015年,郑福来被评为第四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。图为郑福来(6月27日摄 图片来源:tuku.qianlong.com)。千龙网记者 耿子叶摄
6月27日,时年87岁的郑福来在卢沟桥上为游客讲解卢沟桥的历史文化:“出京都,进京都,卢沟桥上的狮子给人一种祥和的感觉。狮子是吉祥物,小脑袋的狮子是金代的,现在都826岁了……”(图片来源:tuku.qianlong.com)。千龙网记者 耿子叶摄
6月27日,北京市丰台区室外温度逼近40℃,时年87岁的郑福来仍旧坚持一天到卢沟桥上两趟,为各路游客讲解一番,回到家已是晚上8点,坐在书桌前写资料也是例行多年的习惯。
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改变中国?因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,引领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,忠实地信仰了马克思主义,通过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。中国共产党承前启后,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,同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,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、时代化,把马克思主义推进新的意境。”
这,只是郑福来书桌上一本本中国共产党知识学习笔记中的一页。关于党的知识和观点他都亲手记下来,也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里。
“最早的时候用纸写,都是一张张的,后来镇里给我送了笔记本,就改为用本写,现在就是一本本的。”翻开书架上成沓的笔记纸张,时光回到2007年7月7日,郑福来写笔记的那天,“惨痛的历史一段一段渗在心中,我要把过去沉重灾难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,我担心他们经不起种种诱惑,要让他们了解一下老一辈人经过的伤痛……”
1952年12月,郑福来入党,同年被当选为卢沟桥第一届镇长。“经过区委党组织工作人员介绍,党训班批准我入党,解放前卢沟桥没有党支部,解放后,由外边调来的几个党员和几个新加入共产党的党员成立新的党支部。”
在郑福来仅存的那本中国共产党北京市丰台区组织材料(1949—1987)上明确记载着:“1952年底,在卢沟桥镇成立党支部,加强党对该镇工作的领导,郑福来任卢沟桥镇党支部书记。”
“之前代理支部书记,转正之后正式担任党支部书记。”郑福来对66年前入党的情节记忆犹新,“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,拥护党的纲领,遵守党的章程,履行党员义务,执行党的决定,严守党的纪律,保守党的秘密,对党忠诚,积极工作,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,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,永不叛党。”
从入党第一天至今,66年时间,郑福来的初心未曾改变。身为土生土长的卢沟桥人,家住卢沟桥桥西街,与曾经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军队29军第三营驻地岱王庙一路之隔。1948年底,卢沟桥解放,党的军管会部队到卢沟桥开会宣传发动群众,每到吃饭的时候,部队的军人们端起碗来都要喊一句口号:“宁当战死鬼,不当亡国奴!”“这些饭食百姓供给,我们应当为百姓努力,日本强盗国民之敌,保卫国土我辈天职。”曾经,战士们慷慨激昂的誓词依旧萦绕在郑福来的耳边。
“不接受老百姓的一针一线。”在实际工作中,每一位军队的战士都时刻秉持这个信条。当年,中国共产党驻扎军队的一言一行,小小的郑福来都耳濡目染。他至今都记得,战士小刘生病,父亲蒸了一锅白薯给他送过去一些,结果遭到纪律组长的审查,事情惊动了连长和指导员,“大爷这是我们解放军的纪律。”父亲说:“战士们平时为我们挑水干活,况且小刘还有病在身,你们谁都得吃这锅白薯。”在父亲的坚持下,最终战士们提议用自己吃的高粱米饭和父亲蒸的白薯作交换,部队领导才勉强接受。“后来部队南下的时候,我父亲还因此掉了眼泪。”郑福来说,“这就是军民鱼水情,在整训短暂时间里,解放军军队和老百姓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。”
“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,和老百姓是一家人。老百姓是养鱼的水,八路军在水里生。老百姓没路走,八路军是开路的人,老百姓八路军是一家人。”
1949年,郑福来17岁。同年3月,永定镇成立人民政府,郑福来出任永定镇民政委员,父亲的支持也让他坚定了自己的选择。10月1日,郑福来以永定镇公安委员、民政委员的身份带领七八个工作人员到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。“母亲给我烙了两张饼,煮了四个鸡蛋,我们凌晨夜里启程,坐着拉货的火车进京参加典礼。当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出现时,下边的人齐声喊‘毛主席万岁!’毛主席就喊‘人民万岁!’毛主席宣布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中国人民站起来了!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。”
作为一名中国人,郑福来经历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,从富起来到强起来。对党的理解日积月累,每天晚上七点的新闻联播、每期的《求是》杂志、每一份党章文件他都反复钻研,亲手做笔记,摘抄干货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,郑福来将这些知识内化于心,外化于行。从1951年开始,郑福来便在卢沟桥上义务为人们讲述卢沟桥的抗战历史、曾经日军的暴行,至今,已经坚守了67年。
“有的人就问我了,这么大岁数为什么还要如此坚持到卢沟桥为游客讲解?我说因为我是党培养教育成长起来的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,也是最好的清醒剂。作为‘七七事变’的亲历者,我要把这段历史讲给每个中国人听,传承先烈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。这是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,活着就要坚守我的‘阵地’。多活一天我就多讲一天,要是能活到100岁,我就讲到100岁!”
4月22日,接待游客30人;
4月24日,小学生30人;
5月17日,北外附小学生40人;
……
“记不过来哟,后来干脆也不记了。”
卢沟桥义务讲解员是郑福来对自己的定位。67年时间,郑福来接待了70多个国家的外宾、媒体记者和数以万计的参观者。去军营、学校、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做讲解,郑福来也从不收钱。
在义务讲解过程中,郑福来不断积累。“宛平城内躏铁蹄,卢沟晓月倍凄凄。受尽八年亡国苦,国耻民仇牢牢记。”从1982年《忆七七》起,郑福来开始写诗留存那段历史,现在这些诗集手稿堆满了他的书桌。他还通过走访当地老人了解卢沟桥的历史故事,撰写了40篇关于卢沟桥的神话故事。渐渐地,郑福来成为最熟悉卢沟桥历史的“活标本”。凭借对卢沟桥传说民间文学的贡献,2015年,郑福来被评为第四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。
“出京都,进京都,卢沟桥上的狮子给人一种祥和的感觉。狮子是吉祥物,小脑袋的狮子是金代的,现在都826岁了……当年,卢沟桥是九省御路,北京通往华北的咽喉要道,所以日本人爆发七七事变,要抢占卢沟桥和宛平城……”伴着落日的余晖,郑福来为游客的讲解迎来阵阵掌声。(文/千龙网记者 耿子叶)
6月27日,北京市丰台区室外温度逼近40℃,时年87岁的郑福来仍旧坚持一天到卢沟桥上两趟,为各路游客讲解一番,回到家已是晚上8点,坐在书桌前写资料也是例行多年的习惯(图片来源:tuku.qianlong.com)。千龙网记者 耿子叶摄
2016年6月,郑福来被评为宛平城地区2016年度“优秀共产党员”(6月27日摄 图片来源:tuku.qianlong.com)。千龙网记者 耿子叶摄
2017年3月,郑福来被授予“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”荣誉称号(6月27日摄 图片来源:tuku.qianlong.com)。千龙网记者 耿子叶摄
6月27日,北京市丰台区室外温度逼近40℃,时年87岁的郑福来仍旧坚持一天到卢沟桥上两趟,为各路游客讲解一番:“当年,卢沟桥是九省御路,北京通往华北的咽喉要道,所以日本人爆发七七事变,要抢占卢沟桥和宛平城”(图片来源:tuku.qianlong.com)。千龙网记者 耿子叶摄
6月27日,北京市丰台区室外温度逼近40℃,时年87岁的郑福来仍旧坚持一天到卢沟桥上两趟,为各路游客讲解,伴着落日的余晖,郑福来为游客的讲解的迎来阵阵掌声(图片来源:tuku.qianlong.com)。千龙网记者 耿子叶摄
从1982年《忆七七》起,郑福来开始写诗留存那段历史,现在这些诗集手稿堆满了他的书桌。他还通过走访当地老人了解卢沟桥的历史故事,撰写了40篇关于卢沟桥的神话故事。渐渐地,郑福来成为最熟悉卢沟桥历史的“活标本”(6月27日摄 图片来源:tuku.qianlong.com)。千龙网记者 耿子叶摄
“宛平城内躏铁蹄,卢沟晓月倍凄凄。受尽八年亡国苦,国耻民仇牢牢记。”(6月27日摄 图片来源:tuku.qianlong.com)。千龙网记者 耿子叶摄
1952年12月郑福来入党,同年被当选为卢沟桥第一届镇长。图为郑福来的退休证(6月27日摄 图片来源:tuku.qianlong.com)。千龙网记者 耿子叶摄
渐渐地,郑福来成为最熟悉卢沟桥历史的“活标本”。凭借对卢沟桥传说民间文学的贡献,2015年,郑福来被评为第四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。图为郑福来(6月27日摄 图片来源:tuku.qianlong.com)。千龙网记者 耿子叶摄